为什么Manus不可能是下一个DeepSeek?

为什么Manus不可能是下一个DeepSeek?
2025-03-06 22:26:02 市场资讯

  来源:深水研究

  Deep Research

  深度影响决策

  一夜之间,通用智能体Manus从极客圈火到了自媒体,所有人都在欢呼,中国又一黑科技诞生。

  此刻恐怕只有《黑神话·悟空》背后的游戏科学创始人冯冀那句话才能够形容此刻舆论场的心情:“国运级别的科技成果”。

  3月5日夜间还在科技媒体群流传的免费内测邀请码,到了3月6日晚上居然已经炒到了10万块,而且价格还在上涨。

  这款通用agent到底好不好用,由于处于内测阶段,目前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也无法触及。但从技术创新的扩散规律角度来看,Manus目前对于人工智能行业的真实影响力,到了此刻已经可以说,是绝对无法与DeepSeek的创新相提并论的。

  这里并非是要否认中国AI产业的未来可能性。在DeepSeek爆火之前一个月,我们就曾经写过《DeepSeek杀出重围,给了2025年多一点信心》。

  但今天把Manus视为新一个DeepSeek,是技术圈开始上头的自己正在影响国运的身份想象狂热,以及AI财富效应所造就的大众传播幻觉。

  01

  违背创新扩散规律

  为什么Manus不可能是新一个DeepSeek?

  首先,相比DeepSeek在发布V3时的免费、开源以及所有人可触达,毫无疑问Manus作为一款面向消费者的应用,却在用户门槛上有极大的限制。这本身与应用创新的扩散规律是有冲突的。

  真正将要改变世界的技术,一定是所有人都会用、都觉得好用技术,而不是象牙塔里的发明。

  真正改变生态的产品,也绝对不可能是复杂的。当一款AI需要科技博主手把手卖课教你用的时候,你就需要保持警惕——什么时候你见过,搜索和聊天还需要人教的?

  其次,相比DeepSeek V3从发布到真正意义上因为用户体验超强而引发全球关注,中间大概有2个月左右的扩散周期。这种新产品的扩散是符合基本市场营销规律的。

  但很显然,Manus的火爆完全不是这个路径。

  评价一款技术是否具有广泛影响力,在创新学科中有一个非常成熟的框架——技术成熟度曲线。这一观测模型由Gartner公司于1995年提出,用于描述新兴技术从概念到成熟的全过程。

技术成熟度曲线分为五个阶段:

1、技术萌芽期:概念初步形成,媒体关注度低,仅有少数前瞻性企业或研究机构投入探索。

2、期望膨胀期:技术引发市场过度乐观,资本涌入导致泡沫化,实际应用效果常低于预期。

3、泡沫低谷期:技术缺陷暴露,投资热度骤降,部分项目被淘汰,存活者进入改进阶段。

4、稳步复苏期:技术经实践验证后优化,商业化路径清晰,行业应用逐步扩展。

5、生产成熟期:技术成为行业标配,市场规模稳定,竞争焦点转向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

  由DeepSeek的创新所带来的狂热,正在使得此刻市场对于中国科技产业进入一个期望膨胀期。

  因此哪怕Manus团队没有任何营销投放,但是社会情绪所导致自发狂热也完全有可能造就如今的结果——

  它的火爆本质是一种社会心理的投射:DeepSeek珠玉在前,而绝大多数人又对AI“不明觉厉”。

  02

  不要高兴的太早

  尽管很多人会认为美国今天已经不能被视为标尺。但客观说,目前全球在AI领域能有较量空间的无非是中美之间。

  但起码到目前为止,目前外网的主流媒体和科技媒体,几乎没有任何一家给予Manus报道。更不要提当初DeepSeek引发美国总统特朗普、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OpenAI创始人山姆·奥特曼以及全球媒体排山倒海的关注了。

  而且复盘当时DeepSeek的创新扩散路径会发现,不是因为自己人出来吹,而是因为它攀升到了全球多个国家应用商店下载榜单第一名。

  哪怕是ChatGPT诞生时同样也是遵循这样的路径。

  当然也有人可能会说美国的关注不再重要,只是当一款产品都无法引发同行的关注和共鸣、只有一堆外行在欢呼国运的时刻,多少还是要保持谨慎和小心的。

  没有用上内测版本,没有产品侧发言权。这里无意进行技术流分析。当然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Manus还是有很多的亮点。

  比如能够处理复杂多元的任务,而且在提示词极为简单的情况下,它能够自主思考帮你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甚至生成一款产品。但目前这些功能,在各个AI基本都能实现,只不过可能未必有Manus这样集中。

  从其公开的宣传视频到首席科学家的快速回应以及一些科技博主的内测结果来看,展示的Demo就是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AI Agent,也就是去年火了大半年的AI智能体。

  而且今天的DeepSeek正在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大模型幻觉问题,从各个博主的测评来看,Manus要想成为通用助手,生成一款游戏或许无伤大雅,但要做个旅游攻略、内容分析,拿什么保障生成数据的准确真实?

  AI行业当下落地应用最大的问题不是产品设计功能有多么花里胡哨,而是解决数据和信息的可靠性问题。一个无法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的AI,真的可能大规模商用吗?一个无法大规模商用的产品,真的能算颠覆式创新吗?

  现在就开始起立欢呼,绝对还太早了。

  再退一万步说,既然是国运级的改变,那怎么也应该是百年不遇的大变局才对,三个月就来两次的,还是国运级的创新吗?

7*24小时

刷新 更多 >

查看更多

最近访问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