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盛自今年以来已全面看多中国资产,其对A股在短期内追赶港股的信心,引发市场广泛关注:A股未来真能追上港股吗?
作者 | 郭一鸣
Risk Disclosure
华尔街见闻援引高盛最新报告指出,当A股与H股收益差距超过15%时,市场领导地位有95%的概率出现反转。基于此,高盛认为在估值优势和政策预期支撑下,A股有望在未来三个月内迎来追赶反弹,预计将有2%的超额回报。高盛自今年以来已全面看多中国资产,其对A股在短期内追赶港股的信心,引发市场广泛关注:A股未来真能追上港股吗?
2025年1月13日至2月24日期间,港股恒生指数涨幅超22.44%,而同期A股沪深300仅上涨6.36%,收益差距显著。若港股维持当前点位,A股需上涨约16%才能追平。从关联性看,A股上涨而港股下跌的背离情况不符合常态,因此A股要超越港股,大概率需自身涨幅远超港股,或港股回落幅度远大于A股。但在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价值重估及科技浪潮下,中国资产大幅回调可能性较低,所以关键在于A股后续涨幅能否显著高于港股。
简单看下此轮港股领涨A股的核心原因,其中多方观点认为有三个重点:
1、结构差异:港股科技股权重占优(阿里、腾讯等占恒指35%),直接受益AI突破(如DeepSeek大模型)和“新质生产力”政策;A股仍由金融消费等传统板块主导。
2、外资驱动:春节后南向资金涌入260亿港元,叠加美联储宽松预期,港股获双重流动性加持。恒生科技25倍PE显著低于创业板35倍,估值洼地效应凸显;
3、情绪分化:港股对国际流动性更敏感,A股受制于国内政策空窗期。当前A股日均1.5-2万亿成交中,资金过度集中于AI板块,未能形成全局攻势。
这种情况下,未来A股超越港股需要什么条件呢?
这里有个最为关键的点就是,科技股是港股的绝对权重,而A股的大权重核心在于金融以及消费等。所以,未来A股想要追赶和超越港股,大权重的发力必不可少。在此之下,A股大权重如何才能迎来新的发力呢?
一方面,政策发力。两会需释放超预期刺激政策,特别是消费(家电以旧换新等)和科技(算力基建)领域,激活占A股40%权重的传统板块;3月初的全国两会是关键观察窗口。若两会出台超预期的扩内需、科技扶持政策,将有力提振消费和顺周期板块。例如,若出台消费补贴政策,预计将带动消费板块营收增长10%-15%,推动相关个股股价上涨;科技扶持政策如加大对半导体研发补贴,将增强A股科技板块竞争力,促进板块整体上扬,带动A股实现补涨。
另一方面,基本面的验证。3到4月是宏观数据验证期,需要确认基本面的复苏。目前A股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一旦经济复苏态势明确,稳增长措施落地,金融、消费等权重板块将获上涨动力。经济复苏带来企业盈利改善,吸引更多资金流入。据历史数据,经济复苏期,金融板块平均盈利增速可达15%-20%,消费板块营收增速有望提升10%-15%,带动指数上行,增强A股上涨动能。
此外,还需资金面的此重构支持。A股当前成交额虽高(日均1.5-2万亿),但资金集中于少数热点板块,多数个股表现疲软。若能实现资金在各板块间合理流动,尤其是金融、消费等权重板块获资金有效配置,A股将具备更强上涨基础。随着港股与A股联动性增强,港股上涨通过资金溢出和估值对标效应传导至A股,特别是A+H股中的折价标的,将为A股带来增量资金。如某A+H股,H股股价高于A股20%,当港股上涨时,资金将流向折价的A股,推动A股股价上涨。
总之:未来A股能否能追赶甚至超越港股,还需基本面、政策面以及资金面的共振。而在当前A股当前估值较低,政策预期以以及基本面整体修复之际,A股向好的趋势以及追刚港股的预期还是有的。
对于投资者而言,紧跟市场趋势,中期战略做多A股的同时,可重点关注以下机会:
1、科技技主线:聚焦AI应用(医疗、教育垂直场景)、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20%)、人形机器人(政策2027年量产目标)。
2、政策博弈方向:关注消费电子(VisionPro供应链)、专精特新(北交所估值修复)、高股息蓝筹(险资增配趋势)。
3、跨市套利:挖掘A+H折价超30%标的(如中信建投A/H溢价达58%),关注港股通调入预期品种。